历史文化

  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办荣、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火田畲种无耕犊”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载:“松州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


  漳州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建州开始迄2012年已有1326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历代名人辈出:明代《东西洋考》作者张燮、清初“闽海才子”黄道周,漳州户籍,祖籍福建莆田市城厢区,近现代文化名人、大师许地山、杨骚、林语堂等饮誉海内外。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育基地。


  文物


  唐代的松州书院,是省内很早的书院;云洞岩,自唐以来文人题刻203处,位居全省第二;东山铜陵关帝庙,融建筑艺术、石雕、金木雕、彩瓷剪贴雕、贝雕为一体,饮誉省内外;漳浦县的赵家堡和黄道周天地盘,芗城区千年古刹南山寺,以及漳州沿海和山区的2000多座生土楼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元代陈大举农民起义勒石、明清天地会遗址、龙海小刀会遗址,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南海域首次击沉日本侵略军驱逐舰的龙海南炮台。尤其是打响福建武装革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红旗不倒的闽南革命根据地等,也留下多处革命史迹。至1997年,漳州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9处。


  方言


  漳州方言分漳州闽南话、客家话、潮汕话等。


  漳州话是汉语的八大方言——闽南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流行于漳州市辖区的芗城、长泰、龙海、南靖、漳浦、平和、华安、东山、云霄、诏安10个县(区)的方言(土话、本地话)都和漳州城区的方言无甚差别。漳州城区与漳州市所属各县(区)群众之间交谈时用各自的土话基本上可以听懂。因此,漳州城区的方言可以作为漳州话的代表。


  客家语,在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还有不少客家镇、村,有客家人十几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语。


  潮汕话,在漳州的南靖、平和、诏安等县的边地少量使用。

对台交流

  漳州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和台商投资密集区,漳台两地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文化的互动是可以共同发力的。”黄荣才认为,台湾有很多文化名人祖籍在漳州,可以将林语堂作为一个“引领者”,探寻这些文化名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承。


  自中央“惠台31条”发布后,福建省、漳州市也先后出台促进闽台、漳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为了更好地把惠台措施落到实处,在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台盟漳州市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升惠台政策落地实施效果的建议》。


  “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提升台胞归属感和认同感。”漳州市市长刘远作工作报告时指出,围绕做深做实漳台融合文章,将继续推进“同城待遇”应享尽享;深化漳台产业对接,加快推进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支持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密切漳台人文交流,吸引更多台商台青来漳创业就业,维护台胞台商合法权益。